创投圈去魅(三)为了创业而创业?

为了创业而创业?

有个笑话,大意是说,一位父亲问儿子的理想,儿子说:“金钱和美女”。

父亲给他一巴掌!

父亲又问,儿子说:“事业与爱情”。

父亲大喜,说:“儿子你真棒!”

 

认识许多人说,因为过去自己的经历和性格,适合创业,目标的职业就是一个“创业者”。听到这句话,其实就是一个大大的红灯(Red flag),这个人一定是心浮气躁,还没有沉下心来做事情。这就像说自己的目标是“发财”和“出名”一样,为了创业而创业,断然不是抵达彼岸的方法。

同样的道理,为了投资而投资,也是一个红灯,优秀的早期风险投资人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探索众多领域与商业结合的终点,因为自己的好奇心太重而精力有限,才同时下注多个团队。

投资和创业就像一个旋转门(Revolving door),另个角色都是为了推进人类的边界,分工合作。我在硅谷听经验丰富的 Ed Baker 给我们比喻,创业星球就像是一个充满了油井的小行星,我们并不知道矿藏在哪里,许多创业者在艰苦的钻井挖掘。风投人是地质学家,他们勘探并且四处找寻潜在的油田,找到之后,有时候那里已经有了几个钻井人,于是他们选中其中钻井技术最好的队伍资助;有时候那里还没有人,于是风投派出自己培养的驻场创业者 EIR(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在那里破土动工。

好的创业者,必然有最快的钻井速度,第一个触达油田;同时也要有好的眼光,因为不幸的消息是,这个创业星球上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一片贫瘠,不论多大投入,都会颗粒无收。

 

赚点小钱?

有些人说,我不想去探索人类的边界,我只想赚点小钱。在商言商,这样做无可厚非。好玩的是,Elon Musk在牛津大学演讲时,有个学生问他:“我也想做火箭公司,毕业应该如何积累呢?”,马斯克说:“先成为互联网亿万富翁吧!”

所以想赚钱是完全没有错的,但是注意,世界上大体只有两种生意:垄断生意和完全竞争。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所有参与者是没有任何利润可言的。《从零到一》中有个插图,描述多数人认为,不同公司所处竞争环境的差异不大:

 

然而实际上,基本上所有的公司要么趋近于垄断,要么趋近于完全竞争,很少有居于两者之间的。

怎么分辨一家公司是垄断还是完全竞争呢?只要听他们怎么描述市场环境就好。一个不好的生意,比如经营餐馆,老板会说,“我们是望京地区唯一一个西班牙海鲜饭和中餐结合的餐厅。”他会强调自己的独一无二,毫无敌人,把头埋在沙子里不愿意面对事实:所有北京的餐馆全都是他的竞争对手。

反过来,一个极好的垄断生意,比如 Facebook,扎克伯格在这次国会听证的时候说,“我们在一个非常艰难的竞争环境中,互联网几乎所有公司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的用户每天都会用好几家社交和聊天软件,”(实际上基本都被他收购了)。

所以,如果创业之初就想赚点小钱,反而连小钱都赚不到。餐馆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全美所有航空公司加在一起的毛利率是-2%。当一个业务的区分度太低,就沦为大宗商品(Commodity Business),与利润告别了。

因此,在科技行业想赚点小钱,反而连小钱都赚不到。

Paul Graham甚至说,没有指数型增长的公司,就不能称其为“Startup”,和在望京开餐馆没区别。

 

资源的诅咒

有些人会说,我有许多人脉、行业资源和一个好爹,能不能依仗于此来点燃科技之火呢?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互联网行业有着著名的资源的诅咒,过往的行业资源反而有大概率负面影响新创企业的发展。

君不见,凡是交管局、出租车车队、官二代老板的打车项目,无一例外做的很差。滴滴的草根运营打法、产品迭代速度,与前者有着天渊之别、云泥之判。

曾经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香港和上海,在互联网发展上不仅拼不过满是拼命三郎的北京,甚至每每不敌厦门、深圳这些没有资源的城市。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弯道超车(Leap Frog),科技隔代发展。『发达社会的诅咒:香港互联网停滞的五年文章链接』;另一方面是因为,往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互联网行业讲究杂凑精神(Scrappiness),石头缝里蹦出孙悟空。

因此,想要靠爹行不通,想要赚点小钱行不通,为了创业而创业更是大忌。我们应该问的是另一个问题:

哪个重要的公司还没有人在打造?

 

Reference:

胡博宇:《XVC胡博予:VC和创业一样是个反人性的职业》https://zhuanlan.zhihu.com/p/30947971

Paul Graham: Startup = Growth http://paulgraham.com/growth.html

Peter Thiel Zero to One http://zerotoone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