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申请:我学到了什么

1. 心态与境界

周围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我从研究生毕业开始就想去读商学院了。三年前第一次去听斯坦福GSB的宣讲会,被台上的帅哥美女自信的光芒和精英的气息彻底震撼。以至于最近几年做很多事情都有一丝功利,总是在想这件事能不能到时候写到简历或者文书里,能不能打动到录取委员会:从成熟的企业跳去明星创业公司,在公司内部拉队伍草创新项目,做智能硬件创业,去非洲谈基建项目,主办少年班校友会活动,甚至于延缓申请绿卡,每一件事情都在隐隐的为商学院做打算。直到去年真正开始做申请,花了大价钱请了两位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咨询师,请假熬夜无数遍修改文书,一步步走的是战战兢兢、万分沉重。

去年秋天,2017入学的第一轮申请,我卯足全力,抱着不鸣则已的心态,只选择了四所学校,斯坦福、哈佛、麻省斯隆和宾大沃顿。我觉得我为了商学院已经投入这么多,岂有不得其一之理。仍然记忆犹新的是,我在沃顿系统里最后一个页面的时候,双手颤抖,一遍又一遍的复查,终于将改了无数次的信息提交上去——没想到提交完了还有个"unsubmit"按钮,于是我陷入了无限的纠结,直到最后半个小时,狠狠的按下提交按钮,然后把电脑丢在一边,再也不看。一个月后完成了沃顿和麻省的面试(一般来说面试有50%成功率),更是进入了无限的期待和恐惧中。直到沃顿发榜那一天,我知道第二天学生欢迎委员会要给被录取的人打电话,硬是一晚上辗转反侧,早上抱着手机望眼欲穿——没想到真有一个宾州号码打过来,“Congratulations!”,我一下子激动起来,“You won Walmart's $10,000 top prize!” 原来是一个诈骗电话,哭笑不得。后面电话再也没有响起,当天晚上,等来了四封拒信,欲哭无泪。

事后反思这次申请,我经历了情感的过山车,如果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评价的话,我祥林嫂一般的表现,EQ基本上是零分。痛定思痛,我去找到哈佛MBA毕业的咨询师、斯坦福MBA毕业的推荐人聊天,突然发觉,其实不是我分数不够高,常青藤和顶级公司的履历不够硬,而是修炼和境界有差距。其实我的职业生涯蒸蒸日上,不一定需要读MBA,得失心不需要那么重。想通了,也就慢慢的释然了。

时间来到2017年跨年,我把秋天的失利抛在脑后,带领我的小团队来到圣地亚哥边上的Encinitas做项目,在当地Uber司机中心花六个小时做采访,在沙滩边、阳光下激烈探讨,在跨年钟声里敲定了产品构想。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做出第一版,最后在美丽的小镇里拍完产品介绍视频。那天晚上,我在恬静的海滩边夜跑,决定再申请一下芝加哥布斯和哥伦比亚,边跑边完成了文书的构思。三个小时之后,大功告成,沉着一按,提交。只记得那时壁炉里火光正旺,远处传来轻轻的拍岸涛声。

后来在北京跟中投公司的芝加哥校友面试完,我就把整个申请抛在了脑后。直到某天早上,迷蒙之中被一个非联系人的电话叫醒,我看看区号,伊利诺伊,不认识,就按掉了,接着睡。甜美漫长的一觉醒来,突然意识到应该是Chicago Booth打来恭喜我的,拨回去,真的是,遂一喜。

芸芸众生总会被事物左右情绪,大喜大悲,哭天抢地,其实降低效率,徒增笑耳。境界高了之后,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 讲故事

大家都知道斯坦福的申请文书是最难破题的。“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 『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为什么?』记得有个校友跟我讲,斯坦福MBA的文章,应该挖到深处痛处,以至于成篇之后你都不好意思跟超过三个人分享。我虽然早就晓得有此一说,最后还是免不得落了俗套,写的不痛不痒。

其实我的很多好朋友们这篇文章写的都跟我一样不达标。我们的文书里只有情节,没有故事。一般的开篇是:“改变世界/追求卓越/迎接挑战对我来说最重要”,主角无比的高大全,收到了任务A,完美搞定;遭遇了困难B,轻松摆平;再发起了计划C,众人叹服。整片文章对自己无限歌颂,让人既无法代入,也无法喜爱,不忍卒读。

收到拒信之后,我才学到了讲故事的更高境界:好莱坞大片的“套路”。好看的电影,一定是塑造角色成功的电影。主角一上来有一些不足和短板,让人能够带入、认同。他或她还有一个错误的道德前提(Moral Premise),并且因此一路撞墙。直到最后恩宠时刻(Epiphany Moment)来临,主角顿悟,改变错误的道德前提,角色转变、升华,让观众彻底爱上。整个角色的转变和改观,才是“故事”,里面的桥段,都只能叫“情节”。

举个例子,《复仇者联盟》里的钢铁侠,他是个天才加高富帅,但是自恋加自大,一开始根本不想合群,就想耍酷、在联盟里当老大。后来一路情节中,由于错误的道德前提,团队各种受挫,被洛基把联盟飞船搞得天翻地覆,他还是依然故我。直到没有超能力的科尔森探员牺牲,钢铁侠才突然觉醒,恩宠时刻到来,彻悟。他180度大转变,开始配合团队,迎战外星人,甚至于最后危急关头,他决心牺牲自己,抱着核弹冲向了外太空。那一刻,我们才真心的喜欢上这个角色。

另一部电影《泰囧》里,徐峥的角色一开始也有个错误的道德前提,事业大于一切,为了“油霸”,家庭朋友和自己的生活都可以抛在一边。于是王宝强的角色快乐的玩耍,同时不停的给徐峥添堵,徐峥每次好勇斗狠,反而离油霸越来越远,最后泰拳打的精疲力尽,恩宠时刻降临,“油霸我不要了”。这才转过头来给老婆打电话和好,角色升华,《泰囧》也砍下当年最佳票房。反观王宝强另一部电影,遇到坏人A,打赢,遇到坏人B,打赢,遇到坏人C,打赢,电影结束。大烂片 ... 但是听起来好像我的申请文书啊!

真正的好文,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你写的别人写不了,把个人经历化作桥段,融入主题。这一重很多人都能满足,但是很有可能读起来像是起点网的修仙小说,一个完美的工作狂(overachiever)不停的给自己贴金、堆砌华丽的情节,读来了无趣味。判断是否处于第一重,只要看作者会不会乐于分享自己的文书:第一重的作者(比如我)总是喜滋滋的给大家看自己的自恋流水账。真正有深度的文书,往往是挖开了真的内在、遇到了极端的纠结,这时候才能体现出性格,突破情节,写出成长和转变。于是我们来到了第二重境界:把情节拿走,你写的别人还是写不了,文书里有情节,心里没情节。第三重,高山仰止的境界在于,文书里没情节,心里也没情节。英文叫做"show, don't tell",只有感悟和故事,不借助俗气的桥段,申请人跃然纸上,直达读者的心灵。

从『满纸情节』,到『文书里有情节,心里没情节』,到『文书里没情节,心里也没情节』,最后真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化经历为内力,从高维俯瞰,谁与争锋!

3. Why MBA

其实每一个申请人都会遇到MBA究极三句问:"Why MBA?", "Why this school?", "Why now?"

相信每个人的回答在整个过程中是不断修正、螺旋上升的。许多人在回答完这三个问题之后,就真的放下不申请了,或者像我一样录取了今年也不打算去。我的推荐人Vasily在这几个问题上对我无数次点拨,费劲全力把我从"功利"的、"为了MBA而MBA的"邪路上往回拽。

在跟他又一次长谈之后,我写下了一行字:目标,在中国创业,让几亿人过上更好的中产生活。然后我噗嗤的一下笑了出来。原来叶公好龙说的就是我啊!明明知道自己想去中国创业,居然不去中国工作、考察、融资,反而花了大功夫申请美国MBA。其实,我的联系人里就有好多北京上海创投圈的前辈们,我一个都没联系过!于是我紧锣密鼓的安排了两周的假期,走访了十多家创业公司,约谈了耶鲁计算机系和商学院的诸位校友,以及七八家风投,终于对自己下一步怎么走有了比较明确的构想。这是我给Vasily回复的邮件的片段:

Goal: build startup company in China to better people's lives

What’s required:

  1. Access to capital    *My background + top 7 MBA can get funded in Beijing
  2. Team of Co-founders   *Need prior work/study relationship
  3. Zero to One (ability to identify best area/opportunities)    *Any MBA can help, GSB can help a lot more
  4. Growing the business (Execution power)    *Any business school can teach

Tangible Measurements of success 

  1. Product
  2. Team
  3. Market

- Best Routes

  1. MBA US Top (Re-apply to four schools I applied this year) 
  2. MBA US Second Tier (Chicago, Columbia, Kellogg)
  3. Uber Role Change
  4. Engineering Manager or PM at a smaller company
  5. Super early startup

- Bad Routes

  1. pure eng at Uber (marginal benefit is minimal for my goal)
  2. MBA at US Mediocre/Non-US schools (no benefit for connection/access to capital)

把这一篇写出来,简直豁然开朗。原来我早就应该真切的扪心自问,"Why MBA?",而这一篇概要才是我的答案。现在明确了我的目标是什么,也知道了最好和最差的选项,为了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些,一步一个脚印,我最终毅然选择离开薪资优渥的Uber,加入摩拜单车(最佳选项第四条),MBA也就先放放了。

从原点到现在,真的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结局,拿到是这样的录取,做的是这样的选择。我最大的转变是,从一个理工科训练,快速立刻马上的行动者,变成了谋定而后动,遇事先画图表,写策略的军师。福兮祸兮!

余下不表,各位朋友们,咱们北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