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实习:同事Ken小记

今天是这个暑假最后一天和大Mentor Ken共事,剩下的几周就只有小Mentor带我了。Ken已经在公司干了17年,今年被HR催着去休长达六周的Sabbatical,这样算下来他休假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实习结束,去纽黑文上学,没机会见到了。这段时间在他麾下耳濡目染,真是学到不少东西。在他临走之前,我作为后辈,抓紧机会去讨教了一点经验,也请他为我规划一番,就记在这个日志里吧。

Ken比我父母年长一些,芝加哥生人,香槟分校应用数学PhD,按他的原话说,那年代学校里还没有计算机专业,说完一指组里当过生物学家的Mark说:“我们当年也是有正经职业的”,边说边哈哈大笑,看来码农自嘲可不是中国人原创。他毕业进入美国IT行业的黄埔军校施乐(Xerox)公司,十几年做到首席科学家,其后施乐大神John Warnock(PDF的发明者)出来创办Adobe,陆续有很多施乐干将投靠,Ken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和我的主管Randy聊,才知道他也是出身施乐,这两家公司一个造打印机一个造电子文档,真是千丝万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Ken在这个行业里做了这么多年,说好听点叫经验丰富,说实在点就是老奸巨猾,深喑IT之道。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硅谷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调职裁员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公司“结构调整”。能几十年不阴沟里翻船,熬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dot com bubble)、挺过2008年金融危机,去休个六周的工龄假,实属不易。很多中国人在硅谷里做“老龟公”,靠的是几年一跳槽,好处是经常拿下签约红包,坏处是项目不在自己手里,很难做成气候。Ken跟我说,想在一家公司里深耕,作为软件工程师,有三条路可以走:项目主管,首席架构师,首席科学家,然而殊途同归,这些职位的关键点都在于两个词:影响力(Impact)和所有权(Ownership)。每个人升职所要做的,就是逐步提升自己在项目里的影响力,然后慢慢获得独立项目的所有权。从拥有一个个人微项目开始,做到管理或者指导三五人的小项目,影响力一步步扩大,职位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当然,取决于所选路线的不同,或是钻研技术,以能服人,提高影响力;或是习得管理,以德服人,取得所有权。老江湖Ken的这番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有如醍醐灌顶,好在现在为时尚早,还有时间慢慢选择自己的路线。当然,他没有提到第四条路,那就是创业,所以我旁敲侧击的问他,离开校园,应该选择大企业还是初创公司(Startup)?他毫不犹豫的告诉我,应该先去大企业,学得本领再去淘金。这么多年硅谷的经验,Ken应该是看到过多少小舢板搁浅沙滩上,才会这样劝我的吧。

至于纯技术上的指导,他指点我趁着还没读完书,去学校看看设计范式(Design Pattern)。各行各业都有行业规范,事情怎么做效率最高,许多前人都已经摸索出一条捷径了。永远不要重新发明车轮(Never re-invent the wheel),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能事半功倍。可以说这段时间做代码设计,早已经感受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两个月朝夕相处,童心未泯的Ken和我已经成为了好朋友。经此一别,估计要等我下次杀回硅谷再见到他了。顺便一说,我还真是容易和老头子们做忘年交,去年在Amazon实习的老板Gus帮我写了研究生推荐信,最近还经常邮件往来,听他吹自己公司蒸蒸日上,还告诉我估计不会娶那个年轻漂亮的小女朋友,真是有趣。不知道以后和Ken能不能也保持联系,再听他讲讲女儿打篮球考大学,也会很有意思呢。

我和Ken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