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科大两年了

今天考完试,才发现自己终于搞懂了随机抽样和假设检验,想想那年概率论期中考试“两位数都没到”,想想我在科大翘掉的若干门统计课,妄称自己学过统计,真是愧怍不已。如今回想起来,这些知识就在那里,学了或许有回报,不学注定是过眼云烟,没准儿还会迂回包抄,哪一天再找上门来。以为换了专业就能绕过,谁知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都躲不开数学与统计,所谓交叉学科,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逃不掉,避不开的。

时隔两年,没想到母校种种,竟愈来愈多的出现在我的周围。当年的四人组,赵赵在史丹佛悠哉度日,肖X偶尔散发一下闷骚的本质,也不知道他和kk怎么样了。昨天和阿飘聊天,他鄙视的说已经毕业,并且早早骗来学妹,红袖添香了。不知为何,跟飘雪聊完天,点到了胡wz的页面,空荡荡的主页里那篇后知后觉的文字,顿时把我打中。如果说你是后知后觉,那我岂不是个植物人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把那几年青春像一个本子一样不着痕迹的合起来,连同那些人,那些回忆,那些故事,静静的放在书架的一角,上面应该已经积了一层灰了吧!

当年我们是四个人在一起,也许是四这个数说着顺嘴,我们就由易到难许下了四个宏愿:我们要在大学里各自用上四核电脑,四年毕业,GPA上四,再谈上四个女朋友。也不知道你们各自实现了哪些?反正我是统统失败,一项都没实现。或许是因为这个吧,或许是愧,或许是一些别的感情,我这两年总是不愿意提起自己的母校。可是午夜梦回,尤觉身在东区,难分难舍。

说回来,这两年我更不愿意提起的,不仅仅是母校,更是曾经当过所谓“天才”。大概是因为金子蒙尘,光辉不再吧。然而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我从不否认天赋和幸运。抛开社会属性不谈,父母给我的生理属性已经让我受用匪浅了。然而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想想我的教育历程中,结识的高智商同学应该比大多数人都要多。可是实际上,天赋的聪明成就了多少智慧呢?就如我自己,当年那些统计课,我即使基础极差,已经到了几乎看不懂的份儿上,还是充满鄙夷的打算期末突击。算下来,偌大的校园,漫长的学年里,竟没有我读书的身影。如今再重新捧起类似的教材,以常人的学法,一五一十,踏踏实实的看过去,要读要背的何其多也。想来无论何等天才,当初的玩法也是行不通的。记得当初写过一篇苛责母校的文章,说科大与科大人,沉醉于金字塔中,少了几分出世入世的圆滑。说起来,那一份对学术的执着乃至凡事的认真,真的是我当时敧缺的。毕竟读书才是沉淀根本,升华体悟的源头啊。

当然,两相对比,我仍然要对母校的教学方式,乃至大陆的学校提出一点质疑。要知道,北美生活的诱惑并不少,夜店豪车美女也是许多留学生生活的主旋律。然而总体上来说,不论多么富裕,多么爱玩的留学生,多数还是勤勤恳恳的跟学业死磕。或许是三天一测验,五天一小考,严厉打击抄袭以及严格的淘汰制度在鞭策着;或许是本科毕业就能步入小康乃至中产的蛋糕在诱惑着。可以说,美国本科的教育,真的是非常成功,非常能塑造人才,尤其是容易在国内校园里迷失的学生的。不过,国情所限,类似的淘汰和奖励机制都不太可能举国推行,只有等时机成熟,慢慢改变了。只是不知道在转型完成之前,又有多少优秀的中国人,不再是中国人了。因此,我非常欣赏科大校友会的想法,他们马不停蹄的集资募捐,筹措着有朝一日把科大从国家手里买出来,办成私立大学,没准儿真能把教育彻底办好呢!

文章很乱,所思所想,也是对自己一路跌跌撞撞的一个交待。身为科大校友,不论走在海角天涯,也应常念母校。或许哪天,有机会回去看看,但愿那时候的我,就算不是衣锦还乡,也不会比如今更加缺然无以为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