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ciples 读后感: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创始人戴里奥的处世原则

最近有一本书,甫一出版就在亚马逊上卖脱销了,可以说是一字千金、洛阳纸贵。这本书的作者来头可不小,他70年代创办了桥水基金,掌管着1500亿美金AUM的,戴里奥(Ray Dalio)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

十一假期做了个小手术,不能工作,就把Ray Dalio先生的 Principles 读完了。第一个感觉就是,短短一百多页全是干货,戴里奥的干货可真是干啊,一滴水都没灌。笔者也是皱着眉头一点点硬啃,读后感以飨读者。

首先,书名是《原则》,就是戴里奥先生一辈子碰的钉子踩的坑和如何避免的大集合。他越活越明白,发现只要永远保持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并且形成一套方法论,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投资皆然。年过七旬,戴里奥觉得自己还在成长, 他本人也不知道这本书什么时候能够写完,所以之前干脆就公开在网络上,让其他人能够实时地看到这部合集的逐步完善。

Ray Dalio

Ray Dalio

他从自己的12岁的时候投资东北航空的例子入手,讲到投资中与众不同不难,但是正确的与众不同很难。而只有独立思考出来的,小众又正确的意见,才能赚到大钱。因此,所有原则的根基就是一个词:

Truth (真理)

而且还不能是一些特别大路货的真理。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前一段写过一本书,叫Originals,总结了一系列创业者的特质。我觉得他给这些人起的名字特别好,无一例外,他们都富有原创性地、孜孜不倦地追寻真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收集一些“唱唱反调”的意见,如果这些理论是对的,那么掌握了真理的少数派上可开宗立派、下可开门立业。在投资业中,这些原创的真理,叫阿尔法(Alpha)。股票大盘的年收益,也就是所有参与者的平均期望是贝塔(Beta),由自由市场基于所有的公开信息取得的共识(Consensus)决定。而阿尔法的超高收益,只属于逆势而为的人们(Contrarians)。戴总创办的桥水公司,第一支基金就叫纯粹阿尔法(Pure Alpha),狠辣的命名,可见一斑。

那么如何追寻小众真理呢?

戴里奥笃信,进化论的思维适合应用在社会上,每个人的成功也是基于人格的逐步进化。成功的公式很简单,现实 + 梦想 + 决心 = 成功的人生。

Reality + Dreams + Determination = A Successful Life

他总结,个人进化过程中有五个小敌人:痛苦、严酷现实、虚荣心、一阶满足、不负责。按照咱们祖先的说法,那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强悍的心志是一切执行力的根基,也就是说,首先要有“努力的能力”。

在此之上,他的另一个理论是,高阶思维,或者说旁观者视角。

大意是,自己人格分裂为两个角色,一个是拥有高阶思维的系统设计者,第二个是执行者。如果发现后者不能很好的胜任,就炒掉自己,换上能干的人。毕竟,人们总是很难客观的看待自己。

有了这些,他还设定了一个五步流程,总结起来就是设定清晰的目标,确认差距,诊断差距,制定计划,严格执行。

Values→ 1) Goals → 2) Problems → 3) Diagnoses → 4) Designs → 5) Tasks

读到这里,我感觉戴里奥的文笔差点意思,全篇干货太呛啃的我无法下咽,就拖着病体,下楼溜达了一圈,琢磨琢磨他到底是怎么得到这些人生原则的Framework。想了想,戴总估计是极为理性和狠辣的角色,体现在他对自己一次次硬生生的剖析和剥离。为了达到目标,他愿意把自己一分为二,一个是高瞻远瞩的精神,一个是贪图享乐的肉身,然后不断让前者鞭笞后者,斩欲根、除心魔,终于修成正果。

于是我回到病房,打开了戴总的 TED Talk。演讲中,一个温文尔雅的老人,放了一段年轻时候的自己,然后笑骂:多么自大的混蛋啊(“What an arrogant jerk”)!虽然他已经不再亲自拼杀于债券市场,隐隐然立地成佛,但是估计他这一路走来,人的天性都要死掉一点点(die a little)。他在演讲中谈到自己在公司里做的社会实验:每次会议中,所有人完全透明的给同事打分,然后用算法得出这名同事的可信度(长期低分的员工转岗或开除),再在投委会上做加权决策。听完我倒吸一口冷气:准则准矣,未为严酷乎?

再接再厉,读一下他的管理原则,200多条军规。有个传说,这些准则已经成为了桥水版的红宝书。“区别在于:毛主席语录没有编号。Principles是有编号的。桥水内部人聊天只要说编号,对方就知道你在说啥,跟对暗号似的。”我明白很多都是戴里奥总结的真理,但是作为一个读过历史的中国人,不寒而栗。

试着用一句话总结戴氏红宝书,大概是这样:

以追求真理为根基,建立互通有无的公司文化,招聘、培养、选拔、糅合、开除团队成员,然后系统性地察觉、诊断、解决问题...... (文革女播音员腔)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误)!

玩笑归玩笑,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每一个想要个人进化成为最强者,获得事业与人生成功的圣经。

最后,附上原书下载链接,现在还没有中文版,干杯!

科技创业:低魔法、中魔法、高魔法公司

有个故事说,十个犹太人,第一个犹太人在十字路口开了一家加油站,生意很好。来了第二个犹太人,在左边开了一家小卖铺。第三个犹太人在右边开了一家餐馆,后面的犹太人开了医院、学校,小镇就这样繁荣起来。有十个中国人呢,第一个开了加油站,第二个在对面也开一家加油站,第三个人又开第三家加油站...

在中国的创投圈里,竞争非常的激烈。风口出现的地方,一般满足三个条件:易懂的商业逻辑、巨大的市场和几乎没有技术门槛。资本为什么追逐风口?因为前两条,这些行业有谁都看得懂的快速盈利模式(O2O平台提成、打车软件垄断、直播分成、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快速回本),有很大的终极市场。资本为什么急于追逐风口?缘由第三条,这个行业几乎无门槛、无壁垒,摩拜和ofo一年融资10多轮,那是因为资本就是壁垒。

如果把技术门槛对应一家公司的魔法级别,那么如今在风口站着的,几乎都是低魔法公司。我有时候把这个模式戏称:『排列组合』tech-enabling,Uber for X,O2O X,共享 X,这里面 X 随便是什么,都可以拿来试试,万一就成了呢?不是说这件事没有难度,其实低魔法公司能运营好,是非常伟大的,里面有很多让商业运营更高效的革新。我之前就职于美国Uber,现在在摩拜单车,都属于站在风口的低魔法公司,我们团队优秀、斗志昂扬,必将成就一番大业。

那么如果今天你想自己开办一家新公司,做创始人,是否应该选择低魔法呢?如果你想选择是否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又该如何选择?

不妨来跟我一起做一个策略分析。

  1. 公司建立在中国、美国还是印度?卡兰尼克说,这个世界上科技创业的地方只能选三个"B",美国湾区 Bay Area,中国北京 Beijing 和印度班加罗尔 Bangalore。十五年前杨致远、黄仁勋、陈士骏在硅谷成功,但是过去十年几乎没有一个华裔在美国做出一个独角兽。这是因为只有一流的中国人在硅谷,二流的留不下,有梦想的超一流人才在快速的回流祖国。如果你是一个想建造商业帝国的中国人,今时今日,北京是唯一的选择。
  2. 公司做低魔法、中魔法还是高魔法?如果选择低魔法,需要扪心自问,我是一个从零到一的天才,还是闪电扩张,从一到一百的选手?如果是前者,懂得精益创业的招式,拥有大量的资源或经验,可以选择成为低魔法公司的创始人。我是后者,所以选择加入一个已经从零到一的低魔法团队,而不是以短击长。
  3. 什么是高魔法公司?我的定义里,真正的高魔法公司,有几个特征:初期没有营业额、甚至没有客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专利、算法、人才);略为神秘。这样的公司适合建立在硅谷,因为你需要一个容忍被投企业长期不挣钱的环境,和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加入或者投资高魔法公司一定要谨慎,越是神秘越有可能是骗局,参见 Theranos 和 Magic Leap。如果以to VC,to SBVC为目标,你可以考虑建立一家高魔法皮包公司。
  4. 最有趣的选择是中魔法公司:淘金热中稳定赚钱的牛仔裤厂商。我之前去走访、了解了一些耶鲁、斯坦福前辈们的创业公司,发现按照时间顺序,基本上在下面这四个方向:搜索、广告、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师兄们的故事往往是在创业前就职于硅谷某方面领先的大企业,发现这个方向即将腾飞,万亿级市场正在打开,果断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回国,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个模式最适合顶级计算机系毕业生,在硅谷和北京两地穿梭,最大化自己的技术背景。现在唯一的问题是,下一个万亿级市场是什么?(AI、VR/AR、IoT)

最后,我们为什么要科技创业?彼得蒂尔说

'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

社交网络当然有他的价值,但是如果我们这一代技术人最后只是在一波波风口狂欢中赚的盆满钵盈,而没有留下任何Legacy,那么我们就是任由贪婪和狂妄吞噬的没有使命感的一代,岂不悲哉。

在这个时代,技术就是魔法,如果魔法用的好,未来会是一个富足美好的世界。各位魔法师们: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论高中低魔法,让我们更好的服务社会,并给社会上每一份子都带来使命感,让大家安居乐业、逍遥快活。

共勉!

周小麦 - 光明魔法师

MBA申请:我学到了什么

1. 心态与境界

周围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我从研究生毕业开始就想去读商学院了。三年前第一次去听斯坦福GSB的宣讲会,被台上的帅哥美女自信的光芒和精英的气息彻底震撼。以至于最近几年做很多事情都有一丝功利,总是在想这件事能不能到时候写到简历或者文书里,能不能打动到录取委员会:从成熟的企业跳去明星创业公司,在公司内部拉队伍草创新项目,做智能硬件创业,去非洲谈基建项目,主办少年班校友会活动,甚至于延缓申请绿卡,每一件事情都在隐隐的为商学院做打算。直到去年真正开始做申请,花了大价钱请了两位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咨询师,请假熬夜无数遍修改文书,一步步走的是战战兢兢、万分沉重。

去年秋天,2017入学的第一轮申请,我卯足全力,抱着不鸣则已的心态,只选择了四所学校,斯坦福、哈佛、麻省斯隆和宾大沃顿。我觉得我为了商学院已经投入这么多,岂有不得其一之理。仍然记忆犹新的是,我在沃顿系统里最后一个页面的时候,双手颤抖,一遍又一遍的复查,终于将改了无数次的信息提交上去——没想到提交完了还有个"unsubmit"按钮,于是我陷入了无限的纠结,直到最后半个小时,狠狠的按下提交按钮,然后把电脑丢在一边,再也不看。一个月后完成了沃顿和麻省的面试(一般来说面试有50%成功率),更是进入了无限的期待和恐惧中。直到沃顿发榜那一天,我知道第二天学生欢迎委员会要给被录取的人打电话,硬是一晚上辗转反侧,早上抱着手机望眼欲穿——没想到真有一个宾州号码打过来,“Congratulations!”,我一下子激动起来,“You won Walmart's $10,000 top prize!” 原来是一个诈骗电话,哭笑不得。后面电话再也没有响起,当天晚上,等来了四封拒信,欲哭无泪。

事后反思这次申请,我经历了情感的过山车,如果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评价的话,我祥林嫂一般的表现,EQ基本上是零分。痛定思痛,我去找到哈佛MBA毕业的咨询师、斯坦福MBA毕业的推荐人聊天,突然发觉,其实不是我分数不够高,常青藤和顶级公司的履历不够硬,而是修炼和境界有差距。其实我的职业生涯蒸蒸日上,不一定需要读MBA,得失心不需要那么重。想通了,也就慢慢的释然了。

时间来到2017年跨年,我把秋天的失利抛在脑后,带领我的小团队来到圣地亚哥边上的Encinitas做项目,在当地Uber司机中心花六个小时做采访,在沙滩边、阳光下激烈探讨,在跨年钟声里敲定了产品构想。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做出第一版,最后在美丽的小镇里拍完产品介绍视频。那天晚上,我在恬静的海滩边夜跑,决定再申请一下芝加哥布斯和哥伦比亚,边跑边完成了文书的构思。三个小时之后,大功告成,沉着一按,提交。只记得那时壁炉里火光正旺,远处传来轻轻的拍岸涛声。

后来在北京跟中投公司的芝加哥校友面试完,我就把整个申请抛在了脑后。直到某天早上,迷蒙之中被一个非联系人的电话叫醒,我看看区号,伊利诺伊,不认识,就按掉了,接着睡。甜美漫长的一觉醒来,突然意识到应该是Chicago Booth打来恭喜我的,拨回去,真的是,遂一喜。

芸芸众生总会被事物左右情绪,大喜大悲,哭天抢地,其实降低效率,徒增笑耳。境界高了之后,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 讲故事

大家都知道斯坦福的申请文书是最难破题的。“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 『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为什么?』记得有个校友跟我讲,斯坦福MBA的文章,应该挖到深处痛处,以至于成篇之后你都不好意思跟超过三个人分享。我虽然早就晓得有此一说,最后还是免不得落了俗套,写的不痛不痒。

其实我的很多好朋友们这篇文章写的都跟我一样不达标。我们的文书里只有情节,没有故事。一般的开篇是:“改变世界/追求卓越/迎接挑战对我来说最重要”,主角无比的高大全,收到了任务A,完美搞定;遭遇了困难B,轻松摆平;再发起了计划C,众人叹服。整片文章对自己无限歌颂,让人既无法代入,也无法喜爱,不忍卒读。

收到拒信之后,我才学到了讲故事的更高境界:好莱坞大片的“套路”。好看的电影,一定是塑造角色成功的电影。主角一上来有一些不足和短板,让人能够带入、认同。他或她还有一个错误的道德前提(Moral Premise),并且因此一路撞墙。直到最后恩宠时刻(Epiphany Moment)来临,主角顿悟,改变错误的道德前提,角色转变、升华,让观众彻底爱上。整个角色的转变和改观,才是“故事”,里面的桥段,都只能叫“情节”。

举个例子,《复仇者联盟》里的钢铁侠,他是个天才加高富帅,但是自恋加自大,一开始根本不想合群,就想耍酷、在联盟里当老大。后来一路情节中,由于错误的道德前提,团队各种受挫,被洛基把联盟飞船搞得天翻地覆,他还是依然故我。直到没有超能力的科尔森探员牺牲,钢铁侠才突然觉醒,恩宠时刻到来,彻悟。他180度大转变,开始配合团队,迎战外星人,甚至于最后危急关头,他决心牺牲自己,抱着核弹冲向了外太空。那一刻,我们才真心的喜欢上这个角色。

另一部电影《泰囧》里,徐峥的角色一开始也有个错误的道德前提,事业大于一切,为了“油霸”,家庭朋友和自己的生活都可以抛在一边。于是王宝强的角色快乐的玩耍,同时不停的给徐峥添堵,徐峥每次好勇斗狠,反而离油霸越来越远,最后泰拳打的精疲力尽,恩宠时刻降临,“油霸我不要了”。这才转过头来给老婆打电话和好,角色升华,《泰囧》也砍下当年最佳票房。反观王宝强另一部电影,遇到坏人A,打赢,遇到坏人B,打赢,遇到坏人C,打赢,电影结束。大烂片 ... 但是听起来好像我的申请文书啊!

真正的好文,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你写的别人写不了,把个人经历化作桥段,融入主题。这一重很多人都能满足,但是很有可能读起来像是起点网的修仙小说,一个完美的工作狂(overachiever)不停的给自己贴金、堆砌华丽的情节,读来了无趣味。判断是否处于第一重,只要看作者会不会乐于分享自己的文书:第一重的作者(比如我)总是喜滋滋的给大家看自己的自恋流水账。真正有深度的文书,往往是挖开了真的内在、遇到了极端的纠结,这时候才能体现出性格,突破情节,写出成长和转变。于是我们来到了第二重境界:把情节拿走,你写的别人还是写不了,文书里有情节,心里没情节。第三重,高山仰止的境界在于,文书里没情节,心里也没情节。英文叫做"show, don't tell",只有感悟和故事,不借助俗气的桥段,申请人跃然纸上,直达读者的心灵。

从『满纸情节』,到『文书里有情节,心里没情节』,到『文书里没情节,心里也没情节』,最后真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化经历为内力,从高维俯瞰,谁与争锋!

3. Why MBA

其实每一个申请人都会遇到MBA究极三句问:"Why MBA?", "Why this school?", "Why now?"

相信每个人的回答在整个过程中是不断修正、螺旋上升的。许多人在回答完这三个问题之后,就真的放下不申请了,或者像我一样录取了今年也不打算去。我的推荐人Vasily在这几个问题上对我无数次点拨,费劲全力把我从"功利"的、"为了MBA而MBA的"邪路上往回拽。

在跟他又一次长谈之后,我写下了一行字:目标,在中国创业,让几亿人过上更好的中产生活。然后我噗嗤的一下笑了出来。原来叶公好龙说的就是我啊!明明知道自己想去中国创业,居然不去中国工作、考察、融资,反而花了大功夫申请美国MBA。其实,我的联系人里就有好多北京上海创投圈的前辈们,我一个都没联系过!于是我紧锣密鼓的安排了两周的假期,走访了十多家创业公司,约谈了耶鲁计算机系和商学院的诸位校友,以及七八家风投,终于对自己下一步怎么走有了比较明确的构想。这是我给Vasily回复的邮件的片段:

Goal: build startup company in China to better people's lives

What’s required:

  1. Access to capital    *My background + top 7 MBA can get funded in Beijing
  2. Team of Co-founders   *Need prior work/study relationship
  3. Zero to One (ability to identify best area/opportunities)    *Any MBA can help, GSB can help a lot more
  4. Growing the business (Execution power)    *Any business school can teach

Tangible Measurements of success 

  1. Product
  2. Team
  3. Market

- Best Routes

  1. MBA US Top (Re-apply to four schools I applied this year) 
  2. MBA US Second Tier (Chicago, Columbia, Kellogg)
  3. Uber Role Change
  4. Engineering Manager or PM at a smaller company
  5. Super early startup

- Bad Routes

  1. pure eng at Uber (marginal benefit is minimal for my goal)
  2. MBA at US Mediocre/Non-US schools (no benefit for connection/access to capital)

把这一篇写出来,简直豁然开朗。原来我早就应该真切的扪心自问,"Why MBA?",而这一篇概要才是我的答案。现在明确了我的目标是什么,也知道了最好和最差的选项,为了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些,一步一个脚印,我最终毅然选择离开薪资优渥的Uber,加入摩拜单车(最佳选项第四条),MBA也就先放放了。

从原点到现在,真的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结局,拿到是这样的录取,做的是这样的选择。我最大的转变是,从一个理工科训练,快速立刻马上的行动者,变成了谋定而后动,遇事先画图表,写策略的军师。福兮祸兮!

余下不表,各位朋友们,咱们北京见!